文章出自:泡泡战士潜水队
作者:潜水教练-笨
你知道在水下一些发声的装备不能随便使用嘛?
你知道整合式备用气源的用法嘛?
本文从安潜角度,笨教练告诉你关于象拔,蜂鸣笛,整合式备用气源你不一定知道的事。
不是对谁都有用或合适的潜水配件▼
好的配件确实会增添休闲潜水的乐趣。添置了没太大用处的配件则像搬块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烦恼。还有一些配件是配合某种潜水模式而设计,需要经过特别培训才能够正确的使用。。。

▲带手把线轮,比较笨重。
▼不带手把线轮,比较容易脱线,你驾驭得了吗?
一般的线轮都会卷上大约15米的细绳, 有的线轮甚至可以卷入30米。许多教练都会配置一套带线轮的象拔。这对提高教课时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方教练带三位学生潜入了12米深处,突然有一学生向上浮到水面上了 (控制不了往上飘,在考OW,实行开放水课时谁没试过的,请举手,笨教练请你吃油条)。这时教练就可以把象拔从12米处打开,好提醒过往船只避开。
同时可以根据情况从容的带领其他队员安全上升与水面的学员会合。浮上去了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绳子选择休息,顺着绳子再次下潜会合或在水面跟着象拔的方向游,避免掉队。
某某人的万一:
要不要配一套呢?万一真有潜水员飘了上水面,我也可以帮忙在深水里打象拔呀!线轮也是做螺旋形搜索的标配。
笨教练的一万:
不熟悉处理线轮是很危险!打象拔时如果出现绳子被卡住的现象,而潜水员来不及立时松开的话就会被会被拉着往上冲!
就算成功的把象拔打开放了上去,卷回放出去的绳子也是一门技术活。看过太多潜水员没有掌握好收绳子的技巧,绳子交错打结成一坨飘在水面上的场景了。万一附近驶来了一艘快艇,绳子卷入了螺旋桨, 又万一把正在上浮的潜水员缠住了。。。那后果,贵阁下想象一下吧!
还见过线轮从潜水员身上松脱拉着绳子往下沉, 绳子系着象拔的另一端还挂在潜水员身上的。万一沉下的线轮被水底下的珊瑚,石头卡住了。。。不但会伤害到珊瑚,对潜水员的安全也是一种隐忧, 15米的绳子千丝万缕的纠结在一起,一不小心在水底被缠上了就比较麻烦了。
关于螺旋形搜索嘛!贵阁下除了上救援课的时候稍微实习过之外,之后还有用过吗?真的有情况发生必须立时展开搜索,教练,潜导的会更加靠谱。

笨教练在没教课,休闲潜时御用象拔配置6米绳,简单明了,老实可靠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配置线轮的潜水员还不少,可是会用的,见过他们用的就如笨的银行存款。。。少之又少!如果不能够掌握到收放自如,这配置反而成为了一种累赘。
一般人潜水用得着象拔是在做5米安全停留的时候。所以笨的浅见是把大约有5-6米的绳子卷在象拔上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用上线轮。
笨教练观点:要非常熟练的使用自己的象拔和线轮,否则看似简单,实则实用的象拔加线绳反倒更易掌握。
前言:所有挂在身上的潜水装备都应该有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耍酷的装饰品。。。
挂了一身配件的潜水员屡见不鲜,腕上指北针,肩上蜂鸣笛,特长备用二级头,背后无线余压显示接收器,备用气瓶,腰缠一架无线定位器,小腿绑着潜水刀,全副武装上阵,这比较像海军陆战队多过像休闲潜水员。
休闲潜水员讲究的是在水里保持流线型,精简并保守潜水。太多的配件不但影响流线型,在惊慌的时候不但提供不了太明显的帮助反而添乱,在精神上,金钱上造成不必要的负担,那就偏离了休闲潜水的最基本原则了。
适用的配件自然会增添休闲潜水的乐趣。添置了没太大用处的配件则像搬块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烦恼。还有一些配件是配合某种潜水模式而设计,需要经过特别培训才能够正确的使用,尤其是一些适合技潜的配件看上去挺酷的,但不一定适合休闲水肺潜水用。。。
◀蜂鸣笛
有个叫做Dive Alert的品牌专门提供这一类‘蜂鸣笛’。 简单一点来说,它的功能是在连接低压管上后,按下去就会发出鬼哭神嚎般,刺耳的声响。目的是在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在水面或水底引起他人的注意。
小提示:
任何发音装置都不应该随便乱用,很多人喜欢潜水就是喜欢它带来的宁静,制造不必要的水底噪音是不礼貌的,况且不会太有效。看到有趣的东西,想要招呼同伴时可以尝试用电筒,摇手,或轻碰可以够得着的潜水员
狼来了。。。
相信很多略有些经验的潜水员都有碰到过类似海底杂烩的情况吧。几艘船拉了好几十位潜水员到同一个潜点, 在水底下丁丁棒敲得震天价响,不但潜导在敲,有丁丁棒的潜水员也敲,有的简直就是想把气瓶敲碎为止。
当敲气瓶已经引不起他人注意的时候,没礼貌的潜水员就改成按蜂鸣笛。要知道蜂鸣笛就像地铁紧急刹车钮,连小学生都知道非到紧急时刻不能够乱按,硬就有一些活宝不知道,还把它当成叮叮棒的替代品。好啦。。。‘狼来了’的故事重演啦。。。真有紧急事故发生时,按破了蜂鸣笛,敲碎了气瓶都没人理。再说,声音在水底的传播的速度以学院派的说法是岸上的大约三倍。以大约1.5公里的秒速传播。翻译成人话就是传播的速度太快,就算你鸣笛,伙伴们也不会知道是从哪一个方向发出去的。鸣了等于没鸣, 因为没有人可以第一时间向你的呼唤做出反应!小提示:
在潜店或船上如果有必要测试新买的蜂鸣笛时,请事先通知潜店经理或潜导,得到首肯后才执行。蜂鸣笛音量尖而且高,会吓着其他潜水员的。
从设计的角度。
◀与BCD充气阀太靠近
两个按钮的距离太靠近,BCD充气管的长度也有限,加上戴了面镜限制了视角很容易会按错按钮。在水底下充气会有造成失去控制飙升的不必要风险。必须记得人在惊慌的时候是会体现出慌不择路的现象,按错阀可能把原本没那么严重的事情严重化。
◀综合式备用气源
把备用气源与BCD充气管连在一起的非正规产品。
眼前就有4个按钮曰:备用气源排水钮,BCD充气钮,排气钮,再加一个蜂鸣笛按钮。当需要和潜伴共用备用气源时,谁能担保不会被困扰。
当然经过重复的练习还是可以熟练的,但有没有为身边的人着想过?他们可能没有类似的操作训练,最后受罪的还不是自己。
还有就是咬嘴和蜂鸣笛的距离太靠近了,会咬得紧,但肯定不会舒适。
小提示:
上下船自己或船工不小心压到蜂鸣笛,在最靠近它的潜水员将首当其冲会被吓着,到时候请准备道歉,叩头如捣蒜之。。。

说了一万次了,休闲潜水志在休闲,搞得好像上战场似的挂了一串,休闲怎么图?以防万一呀!哪也必须适可而止,带上几个顺手,容易收在袋子里头的也就够了。飞机也会出事,难道你自带降落伞吗?
真的担心在水面丢了,潜船接不上,就要事先选择靠谱,有当地经验的潜店和潜导,他们大都可以很准确的事先评估水流方向,减低你掉队的可能性。可靠的象拔必须懂得怎么用,带上 一个口吹的求生笛,还有空间的话可以带片小镜子 (用反光吸引潜船注意),不要忘记你手中的强力电筒也是可以用来吸引潜船注意的,一物两用。
坦白说,如果已经飘出潜船看不到象拔的距离,蜂鸣笛又算老几?
笨教练观点:潜水装备要以简单实用为主,这样才能让你的潜水更安全。
◀整合式备用气源
简单一点来说,整合式备用气源就是把备用二级头和BCD充气阀整合在一起的非常规潜水配置。它一般会挂在潜水员正常配置BCD充气/放气装置的左手边肩膀至胸前的位置。

◀据说
生产商曰:推荐个好料!这货可以让你省掉整套备用二级头, 把它和BCD充气/放气装置捆在一起,少了一件配置,省一笔保养费,反正也很少用得着,又可以在水里保持更好的流线型,省心又省钱!
不客气的说,这是笨教练见过最无耻,最自私,最本末倒置,最惨绝人寰,高风险,高代价的产品。对水肺休闲潜水绝对只有百害。生产商可以搬出一卡车的理由来提高它正面的形象。看!用户多牛逼,别人都拖着一条黄管晃来晃去,我家的隐藏的多么完美,酷毙了!
笨教练每一次看到有人的装备配着这货,心理就会咕噜好一会,贵老爷要么被销售忽悠了,那就只好唠唠叨叨,好言相劝之。如果是知情的却又坚持使用,肯定是很自私的潜水员,读者老爷不信可以和笨打赌,冷眼旁观,屡试不爽,有例外的笨掏钱包请吃一双油条。此君无视潜水安全的最基本原则,漠视同伴的安全,土包子没见过世面?老子的装备当然可以自行决定配什么款式的配置啦,你管得着乎?别说当潜伴,同船笨也尽量敬而远之,悲乎!
整合式备用气源 (Intergrated Alternate Air Source)是属于非常规配置,OW课程里头提都没提,教练没示范过,学生更没学过怎么用。具体的用法和OW正规的共用潜伴备用气源的方法有着天渊之别的差距。整合式备用气源的大致用法是捐赠者首先要把自己用的主要调节器替换至整合式备用气源,然后再将自己的主要调节器交给空氣耗竭的潜伴以达到共用捐赠者气源的目的,接着试图安全上升至水面。在水底,在紧急时刻需要实行与潜伴共用气源时,当用户把它咬紧呼吸,又想要借助BCD排气/充气来维持中性浮力或上升速度,整套配置又在用户的嘴巴位置,恰恰是潜水员的视觉盲点范围里头,要同时使用它来呼吸又要用它来维持中性浮力,相信只有观音菩萨能够做到这一点。
在和气源耗竭的潜伴一起升上水面后,身为捐赠者的用户要负责刻不容缓的长按BCD充气钮建立正浮力同时一手抓紧气竭的潜伴让潜伴有足够的时间以口吹的方式建立本身的正浮力。
提示:按钮的排列:传统的BCD泄气钮位置变成了空气调节器排气钮,BCD泄气钮在略呈三角形的灰色按钮位置。红色按钮为BCD充气钮
图的三个按钮把传统的配置按钮完全倒置了,在为BCD充气时有按错其他按钮的风险,有情况发生时人会紧张,按错可谓人之常情。万一本来想按红色充气钮错误按成了泄气,有些人紧张时人是不管按得对不对都会一直不停的长按,可能导致两人都无法有效的建立正浮力。万一碰上在水面上浪大,用户是要咬住调节器不放呢?还是艰辛的为BCD建立正浮力?在水面上,潜水员忘了为自己的BCD充气,建立正浮力是造成水面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注:PADI救援课程里头就有一套专门为提醒在水面上惊慌的潜水员为自己建立正浮力的流程)。按钮的排列和传统的相异就是没事找事的勾当!有的BCD充气和泄气按钮甚至没有颜色表明(下图),更是坨狗屎,这都在刻不容缓的救援增添了不必要的难度, 因为它不是常规的配置!设计师该当拉去枪毙!

俺天生异禀!俺入货后锻炼了无数次,已经驾轻就熟了,这区区调整难不倒俺。。。每本用户手册几乎都有一行笨的近视眼看不清的段子,恭抄一遍:Caution: Before using the XXX on your first div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practice with the device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is ensures you understand theoperation of the device with respect to inflating, deflating, and breathing from thedevice. While breathing from the device, practice inflating and deflating your BC. Notethat by slightly pushing down on the exhaust button you can still breathe normallywhile deflating your BC. Practicing with the Rite Source prior to use is importantespecially if you are in an out-of-air emergency situation.这种文绉绉的大意是要提醒阁下在真正潜水使用之前,建议你到游泳池(或可控制的水域环境)去熟悉一下用法,否则。。嚜嚜。。。好吧!阁下厉害(这里的阁下当然不是指贵阁下,只是比喻罢了)!已经练得完美无瑕了!那么你的潜伴呢?是否也一样有过类似的训练?训练的方法对吗?哪个教练教过?退一千步,就算他是同样的熟练,难保你永远不换潜伴?潜伴生病了难道你也哎一起不潜?还有单飞的,今天一个潜伴明天离开了换个新潜伴司空见惯。能确保每位潜伴都能轻松掌控乎?再退一万步,俺就硬是让所有的潜伴都一一熟练了,笨没话说了吧?多着呢!潜点还可以有其他的潜水员呀!其他的潜水员不可能都熟练了吧?如果遇到一个真没气的,就口中的最后一口气游到你身边,难道他还会像学院派式的先向你打招呼,比手势要气?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是他会第一时间先向传统的备用气源位置抓备用气源。糟糕!小黄不见了!!!不用等阁下慢条斯理的先把你的主气源摘下再换成整合式备用气源然后把主气源交给他 (一口气念不完的步骤),估计那时他已经气得休克了!(脑袋里怎么会把它变成卡通式的场景?)如果有幸碰上是笨教练要气(是说如果。笨教练当然不会没气,阿弥陀佛。。。)而在该有小黄的地方找不到小黄?不好意思,阁下嘴巴里的气源先抢过来吸一口救命气吧!这么你一来,我一往的互抢 ,可以把本来只是一个没气的变成两个受害者乎?(注:PADI原有的潜伴共生呼吸,也就是共同用一个气源呼吸的部分已经在若干年前成为历史了,笨有幸赶上了教练课程中它最后出现的一次)提示:相对来说,下面列出的其他隐忧已经无足轻重了。。。
◀主要气源的气管一般不会太长,潜水员必须靠得很近,限制了能够有效实行共用潜伴气源上升的步骤。
有人会辩说:‘换一条长点的气管不就得了?’ 是得了,可不就和保持流线型的初衷背道而逝乎?
◀如果再往上加一个蜂鸣器如上图,到时请问笨的大脸应该怎么有效的咬紧咬嘴?
◀整合式,顾名思义,一个主零件坏,全停工。想象如果是去船宿,悲乎?
注:以上只针对休闲水肺潜水做出的主观评论。部分照片源自网络。
本文仅代表作者意见,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